画学工坊
Huà Workshop
画学实验室
画学陈列室
画学课堂
画学反应堆
了解更多
EN
版权所有 © 画学工坊
《从画者角度谈〈八十七神仙卷〉》
预发表于:《墨林典藏〈八十七神仙卷〉》 (尚未出版)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八十七神仙卷》(图为民国珂罗版),手卷,绢本白描,画心尺寸纵30厘米,横292厘米,装裱尺寸纵34厘米,横1443厘米,现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八十七神仙卷》(以下简称《神仙卷》)取材自道教中“朝元”——也就是朝拜老子的故事,全卷以白描的形式描绘了主神东华帝君、南极帝君与扶桑大帝以及真人仙侯、金刚力士、金童玉女等共八十七位神仙,祂们正自右向左徐行欲往朝拜。此类题材经常出现在道教壁画中,故有人推测其为宫观壁画粉本。画中人物造型丰富而严谨,神态庄严而不失生动。用线疏密有秩、穿插到位。用笔细劲有力、收放自如,确为宗教人物画之典范。此图一直鲜少露面,也没有高质量的原作现状图像公开。此次出版终于将此缺憾弥补,对研习临摹唐宋人物画而言具有一定意义。
《神仙卷》传奇的“身世”也是其之所以被关注讨论的原因,其属于没有早期流传记录,而后突然现世的作品。辗转经历也尤为颠沛,从跋文中就可一窥,原藏于德国人手中,1937年5月,徐悲鸿(以下简称徐)在香港购得。他赞叹中国历史上能有水平画出此图者只有寥寥数人,并称其是可以与古希腊雕刻与文艺复兴三杰相提并论的艺术品,张大千初看时更是直接欲将其推定为吴道子的壁画粉本。徐购得后,视为珍宝一直带在身边,出国也不例外,并钤“悲鸿生命”印,可惜还是在1942年遭贼人从昆明寓所窃走,这件事对徐的打击相当大。不过万幸的是两年之后此画重现于成都,徐立即托友人购回,但因为战乱的原因直到1946年徐才得以与之重逢。两年后重新装裱,1953年徐去逝后由夫人廖静文捐献国家,后入藏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我们从早期中华书局印制的珂罗版图像与建国后出版的图像对比中可以看到,画卷已有多处不同程度的残损,最明显的就是卷尾最后一位武将的右手缺失,这应与其曲折的经历有关。与此图经常相提并论的还有一张在题材与构图上高度近似的作品——《朝元仙仗图》(以下简称《朝元图》),关于这两件作品的对比与断代都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研究
①
,本文就不多赘述。
初见此卷时,我的视线就被画面强烈的动势所深深吸引,的确让人联想到“吴带当风”,或许这就是其传为道子所作的原因吧。其实衣带飘举的人物至少在北魏时期就已出现,道子并非此种人物造型样式的创造者,应是集大成者。“吴带当风”究竟具体如何营造?下文我将从绘画创作者的角度探讨标签之下的美学原理。
“吴带当风”一词出自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故后辈称之曰:’吴带当风’”。的确“风”在《神仙卷》中也至关重要,但像“天衣飞扬,满壁风动”这样的说辞或许还是太过笼统。细读画面我们就能发现这阵“风”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与其说是“刮风”不如说是“空气阻力”。画面中本无向右刮的风,这一点从云气的升腾方向和树形上都能得到印证。衣袖与幡之所以向右飘扬是因为人物向左前进时的空气阻力导致的。纵观全卷,我们能看到在人物布局上画者做了左疏右密的安排,这应是想表达队伍前端的行进速度比末端要快。廊桥的变化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卷首处还是木构建筑常见的规则线条,从画面中段开始有了曲度的递进变化,越接近卷尾弯曲迂回幅度也越大,这应是模拟“云雾”的状态,让本身牢固的木构随“气流”而升腾,强调了队伍前端人物的动感。具体到人物身上,衣袖飘扬的不同幅度也丰富了这种速度变化,造成了队列时快时慢的感觉。细观飘扬的织物,在秩序之下用线也有变化。经幡、天衣用了轻飘的波浪线,广袖则因兜风鼓起而用了有弹性的长弧线,质感与体积感立即区别开来。
再来看看群仙的动态与重心,虽说人物都置身廊桥之上,但向前的动力似乎并不来自于行走,乃腾云驾雾,御风而行。将其与《朝元图》对比,我们不难看出,《神仙卷》在经营上更加强调了向上的升力。更多的下部空间,加之廊桥与云气的遮挡弱化了足部,重色块几乎只剩下头发,画面重心便显得上移。云气的升腾也起到了强化的作用,与向前的动力一同相伴生成了整幅画面的动势。可以想象,如此卷真是壁画粉本,当观者置身原壁之下,心神自然会随着画中神仙一同飞升吧。
从这些细节中我们不难看出画者对“空气”这一无形元素的观察之深入,并不是停留在飘扬的表面效果,而是更深入的观察到了其不同的体现形态,并熟练地运用其给画面制造动势。这一点与很多程式化的“吴家样”绘画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对画理与层次的笃定,与宋代的美学气质十分契合。回归作为个体的艺术品本身,“吴装”之外我仍能感受到它由内而外的艺术生命力。打开画者之眼,或许我们会得到更多的启示。
注释
①《八十七神仙卷》与《朝元仙仗图》断代观点: 徐悲鸿认为《神仙卷》是盛唐吴道子作品,谢稚柳、张大千认为是晚唐作品,李凇认为是北宋初期作品且早于《朝元图》。杨仁恺认为《神仙卷》是宋,徐邦达认为是南宋,且二人都认为晚于《朝元图》,应是其摹本。
参考文献
(唐)朱景玄撰,《唐朝名画录》/(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北宋)内臣奉敕撰,《宣和画谱》,载于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二、五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12月第2版第2次印刷
王伯敏著,《中国绘画通史》,三联书店,2010年4月第3次印刷
李凇著,《神圣图像——李凇中国美术史文集》之《论〈八十七神仙卷〉与〈朝元仙仗图〉之原位》,人民出版社,2016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版权所有 © 画学工坊
文晢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