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学工坊
Huà Workshop
画学实验室
画学陈列室
画学课堂
画学反应堆
了解更多
EN
版权所有 © 画学工坊
《国之光——从〈神州国光集〉到〈中国历代绘画⼤系〉》
浙江⼤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杭州
2019
* 仅展示展览中与本项目课题相关部分
“前机械复制”时代
19世纪中叶,摄影印刷术的发明使图像不仅得以被高效率地复制和传播、还可以被档案化地搜集和整理。图像科技的进步和新兴的考古学一起,推动了艺术史学科的建立。德国哲学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指出,人类从此进入“机械复制” 的新时代。那么,在“前机械复制”时代,图像信息的保存主要依靠文字、临摹以及版画等传统手段。
中国古代书画历来强调流传有序,文字著述极为重要。晚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具有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的伟大意义。有宋一代,内府的收藏极为丰富,所以才有北宋末年的官修《宣和书谱》《宣和画谱》。记录清代内府藏画的《石渠宝笈》初编、二编和三编则是由乾隆、嘉庆两代皇帝亲自主持纂修的。
临摹亦是传承书画技艺、保存古代名迹的重要手段。唐代以前的许多作品,如顾恺之《女史箴图》,有幸以摹本的形式流传至今。中唐以后,雕版印刷术渐趋成熟,所谓 “镂象于木,印之素纸”,图像被摹写后雕刻制版,再被印刷到纸上。宋元以降,版画更加流行,晚明更是发展出“饾版”和“拱花“ 等复杂的套版叠印工艺。今天大放异彩的“木版水印”即由此发展而来。和西方的铜版画类似,“木版水印”是中国以传统手段保存、复制图像的技术高峰。
古画“临摹”既是传承方式又是学习手段,临摹作品贯穿了中国艺术史的全部。古代临摹常有临摹者个人的添减,现代学界才把“接近原作”当成临摹的评判标准。现代“临摹研究“涵盖了对绘画技法的研究, 诸如工具材料、用笔、构图,到对观察方式、创作方法和理念的研究等许多方面。
《四天王像》临摹自苏州瑞光塔“盛真珠舍利宝幢内木函”。瑞光塔位于苏州盘门内,北宋天圣八年(1030)落成。1978年,第三层塔心窖穴内发现木质舍利函,函内存放真珠舍利宝幢及其他佛教用品。宝幢包括木质内涵和外函,外函外壁正面书写“瑞光院第三层塔内真珠舍利宝幢”,内函内壁有“大中祥符六年(1013)四月十八日记”题字。内函外壁四面各绘天王像一身。人物身体比例匀称,姿态威武,线条飞动流畅,衣带飘然若举;淡施重彩,黑线处留有空白水路,所以色彩虽然艳丽却未掩线条的灵动。
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官,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元代道教建筑群。原址在山西永济市永乐镇,因三门峽水利工程,1959年建筑和壁画被整体搬迁至芮城县龙泉村现址。《朝元图》壁画位于永乐宫主殿三清殿内,绘制于元泰定三年(1326)左右,整体面积达 430平方米,描绘的是道教诸神朝拜元始天尊的场面。太乙像位于三清殿西壁。西壁的主神是东王公和西王母。太乙真人立于西王母身侧一捧供盘的玉女之后,头戴通天冠、身着蓝袍、腰间系金玉革带,手捧象牙笏板,躬身祝祷,为典型的文官形象。
* 文字摘录自展览出版物《国之光——从〈神州国光集〉到〈中国历代绘画⼤系〉》,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
展出作品
永乐宫壁画《朝元图-太乙像》复原临摹研究
2016
《瑞光塔四天王像》复原临摹研究
2013-2015
版权所有 © 画学工坊
文晢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