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白描——听见传统的流动

播客、录音 / 2017-2018


如果“传统”的定义不应只是需要坚持才能延续的古老符号,那么它便指向那些不会轻易改变的深层观念。走出复古与怀旧的路径,从对象与人的关系入手、以录音为载体探讨表象之外的中国“传统”。






目录音频一:乾隆南巡记(台北 / 2017 夏)
档案十五:乾隆南巡记
LS-ARC0015
中国的长卷绘画用的是“旷观”式地“散点”观看,从记忆与概念中构架描绘的对象,用自由的多重视点将数不尽的人物、楼宇安排进一幅画面中,可以说是记忆的模糊性与概念的主观性成就了这独特的艺术形式。

本期档案通过记录《行箧随行——乾隆南巡行李箱中的书画》展厅中,观众对画面的不同解读,也试图尝试一种“散点”地观看方式。而此时的观看由画者对所绘对象的观看,转向观众对绘画的观看。审美标准、历史资料都可暂放一边,让这些“解读”,去“重构”一出有趣的《乾隆南巡记》。







目录
音频一:城墙上游走(西安 / 2015 夏 夜)
音频二:城墙下的戏(西安 / 2015 夏 夜)
音频三:城墙前的码头(襄阳 / 2016 秋 夜)
音频四:城墙上的婚纱摄影(大理 / 2016 秋 午)
音频五:城楼前的车水马龙(台北 / 2016 冬 夜)
音频六:城墙旁的拆迁工地(肇庆 / 2017 冬 傍晚)

档案十六:墙与人
LS-ARC0016
城墙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起到防御性的作用,如今早已失去了其实际的作用。关于城墙的兴废,历史上发生过很多事件,每座城市也都有各自的选择,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在城墙这一载体上充分体现出来。

本期档案通过记录城墙周边的声音,呈现当下墙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窥探映照在这庞大权利建筑上的世俗生活。











目录

音频一:打水
音频二:破鱼
音频三:桥头亭的人们
音频四:桥旁叫卖
音频五:下桥
音频六:桥旁的音乐
(绍兴 / 2017 夏 上午)

档案十七:桥与人
LS-ARC0017
在南宋古桥的光环下,这里的人似乎在过着一种相当具有“传统感”的生活。人们在小河边洗衣服、破鱼;在桥头的树下用方言扯谈、逗小孩儿;用脚撑桨划船……这些声音不由得使人步入古代风俗画卷之中。

本期档案通过记录一座古桥的日常,呈现当地桥、人、水之间的关系。我们现在提倡、追溯的“传统”,或许只是桥上石雕带来的那种“传统感”,人们千百年来穿着不同的衣服、骑着不同的交通工具从桥上穿行而过,而传统的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目录
音频一:徐悲鸿故居(阳朔 / 2016 夏 下午)
音频二:徐渭故居(绍兴 / 2017 夏 下午)
音频三:张大千故居(台北 / 2017 夏 下午)
音频四:居廉居巢故居(广州 / 2018 冬 傍晚)

很好奇以前书画大家们的工作环境,可通常你到了故居,只能看到修葺一新的房子和整理的陈设。没有了生活,它们早已变成标本。不过这些地方“听起来”似乎要比“看起来”有生气一些。当时的他们是否也被蝉鸣困扰、被鸟啼吸引、被狗吠惊吓、被溪声催眠?嗯,全神贯注在画面上时,应该把外界都屏蔽才对。

本期档案通过记录书画家故居附近的声音,做一次与书画无关的书画家故居声景记录。



基于





线所,一个实验播客(项目时间:2016-2019)。试图通过录音的方式延展传统风俗画中对人物情绪、行为和关系的描写,用声音勾勒出一幅白描图景。

版权所有 © 画学工坊